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知识 >正文

面由心生心善则貌美(面由心生)

发布时间:2022-09-14 07:09:47贡莎莲来源:

导读您好,现在渔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面由心生心善则貌美,面由心生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面由心生”同...

您好,现在渔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面由心生心善则貌美,面由心生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面由心生”同于“相由心生”这里的“相”不仅仅是指长相,而是指整体的外观形象。

2、心理素质变了,即使相貌不变,也会给人以不同的外观形象。

3、在这个意义上说,“相由心生”是真的。

4、  其次,基因决定主要是骨骼形态,局部的软组织(肌肉、皮下脂肪)还是会有不同的。

5、比如人自己可以改变胖瘦。

6、另外,一些习惯性的动作比如微笑,也会对容貌有一定影响。

7、  所以,虽然“相由心生源自佛教,但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迷信。

8、  出处  “相由心生”源自一个典故:据说唐朝裴度少时贫困潦倒。

9、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禅师。

10、大师看了裴度的脸相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恐怕有饿死的横祸,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

11、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禅师,大师看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

12、依大师之意,裴度前后脸相有如此不同的变化差别是因为其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相随心转。

13、  编辑本段考证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14、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15、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

16、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17、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的诸事物之表象。

18、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

19、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

20、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

21、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

22、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

23、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

24、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5、 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

26、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

27、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28、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9、   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

30、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

31、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

32、”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33、   宋·陈希夷有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34、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应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其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35、相反,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

36、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37、  编辑本段科学解释  心念即生, 必然影响身体,比如愉快,心里舒畅, 神清气爽,遇事便达观宽厚,便有助气血调和,气血调和, 五脏得安, 功能正常,身体康健,而此又反之影响心态。

38、良性循环,自然满面光华, 一团和气, 双目炯炯, 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

39、反之, 若总是攻于心计, 或郁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观, 无法如常人言笑, 如林黛玉,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 长久如此, 气不舒, 血不畅, 营无养, 卫无充,五脏不调, 六神无主,如此身体状况, 脸上青黄腊瘦,暗淡无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双目无神, 半死不活, 等等,让人一见就郁闷,起码不舒服, 人缘自然也就差得远了。

40、所以, 身体发肤, 既然授之父母,但这张脸让人看后是何感觉, 还要发于一心。

41、日久则生是相, 并非相家妄论。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