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疫情快讯 >正文

打破“刻板印象”和“被定义”,一个深圳女工和她的社工组织

发布时间:2023-05-27 16:32:04柯芸昌来源:

导读 原标题:打破“刻板印象”和“被定义”,一个深圳女工和她的社工组织 ...

原标题:打破“刻板印象”和“被定义”,一个深圳女工和她的社工组织

打破“刻板印象”和“被定义”,一个深圳女工和她的社工组织

丁当,80后,西北人,14岁时为给弟弟赚学费而主动辍学进入工厂打工,16岁时在同村人推荐下辗转来到深圳。因为深知女性工人的不易,2015年,这位在深圳摸爬滚打多年的女工决定在城中村里创办一家致力于改善女工及儿童生活状况的社工组织。

几年时间里,这家被丁当起名“绿色蔷薇”的社工组织,不仅帮助生活在深圳牛始埔这座城中村的女工和儿童解决了不少问题,更是打破了外界对女工的刻板印象。女工们可以写诗,可以弹奏乐器,可以表演话剧,也可以抓住手边一切的资源和机会提升自己。

5月25日,新黄河记者联系到了“绿色蔷薇”社工组织的创始人丁当并和她聊了聊,以下是她的自述。

想打破外界刻板印象,女工不应该被定义

在牛始埔这个外来务工者聚集的城中村,许多年纪稍长的女工姐姐都有着相似的境遇。来自小地方,小时候家里没有读书的条件又或者家里将读书的机会给了哥哥弟弟,自己错过了可以识字的机会。

因为不识字,她们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需要写名字的时候得看别人的脸色求着人家帮忙写;因为不识字,她们看不懂路上的指示牌,不敢一个人出远门;因为不识字,她们看不懂别人发的消息,也不敢随便在微信群里说话……

“我想学认字,唱歌的时候能认得歌词。”“我不会拼音,想学拼音打字。”“我没读过书,就是想多认几个字,出门方便一点。”面对女工姐妹们的心声和诉求,去年10月底,我们的女工识字班在大家的期待下诞生了。尽管受到个体记忆和基础识字水平等差异的影响,姐妹们对每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大家都很认真。在课堂上,那些学得快懂得多的姐妹也总会热心帮助其他姐妹。

其实像女工识字班这样的课堂在我们“绿色蔷薇”还有很多,比如一些姐妹想要考技能相关的证件,还有的姐妹想学习法律知识,我们都会组织大家上课。可能有人会疑惑:女工怎么会对学习提升自己抱着这么大的热忱?原因很简单,姐妹们辍学都比较早,大家只是没有资源和机会去提升自己,不是不想提升自己,一旦有了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大家都非常珍惜。所以在“绿色蔷薇”,只要姐妹们想学,我都会尽力提供帮助。

另外,我们也会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一起学习唱歌、舞蹈,一起排练戏剧。我知道有很多人对女工群体是有一些刻板印象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绿色蔷薇”的一个原因,我们希望能够打破外界对女工群体的刻板印象,女工不应该被定义。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

1988年,我出生在甘肃的一个小农村,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是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面是一个弟弟。长到14岁时,因为家里穷孩子又多,我辍学了。

辍学其实是一个主动的选择,哥哥当时马上要上高中了,弟弟还小,加上姐姐早年就辍学出去打工,这种情况下我主动放弃了学业,想要帮家里分担些困扰。当然,辍学也是一个被动的事情。从资源倾斜来讲,一般都是女孩做出一些退让,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哥哥和弟弟。

辍学后最开始的那两年我是在家乡打工,16岁时听同村人讲,深圳有很多工厂招工,工资也高,加上姐姐那年也来到了深圳,于是我也在同村人的推荐下辗转来到深圳打工。在深圳,我发现工厂里的很多女工,都有着和我相似的被动失学的情况,这也是我后来成立“绿色蔷薇”的一个原因。我自己是淋过雨的,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

还在深圳工厂上班时,我曾接触过一个叫“工友书屋”的机构,和现在的“绿色蔷薇”很像,我在那里学到了很多如何管理社工组织的经验。但“工友书屋”是一个男女工人都可以去的地方,当一个资源公共空间不分性别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男性使用的会更多,而女性会表现得更胆怯。这个可能和从小的规训也有关,很多家庭是鼓励男孩去探索的。我希望成立一个女性可以大胆使用的空间,女性工人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获得个人成长。

解决好孩子们的需求,就是解决好女工们的需求

2015年,“绿色蔷薇”在深圳城中村牛始埔创立,我的初心仍然是做一个专门服务基层女性的社工组织。但在这个城中村里,大多数住户都是家庭式的打工群体,想要让住在这里的女性有时间参加我们的活动,尤其是女工,必须解决她们孩子的照顾问题。

起初我们只是给女工们带来的孩子提供小小的一块场地,让他们玩玩乐高什么的,但相处得多了,我们发现孩子也有很多需求,而解决好孩子们的需求就是解决好女工们的需求。比如工作日孩子们放学后父母还没有下班,有不懂的作业没人辅导,同时她们的家里又没有足够的空间,出去玩又怕孩子被拐跑了。这时候,这些孩子就会来我们这里学习和娱乐。后来也开始有人捐书给我们“绿色蔷薇”,我们也定期做夏令营等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绿色蔷薇”成立这八年,孩子们也长大了,女工家庭孩子们的需求也转变成升学问题。由于深圳升学政策以及孩子家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绿色蔷薇”,一群深圳打工子女的升学选择成了大家常常讨论的话题。孩子回老家还是留在深圳?是上普通学校还是职业技术学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在探索,比如我们邀请一些考上高中的非深圳户口孩子或者是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来做一些讲座,让女工家庭及早做准备,不让他们那么焦虑。

去年,一个从小学就和母亲一起来“绿色蔷薇”的小孩幸运地进入了深圳的公立学校读高中,他还经常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赠给“绿色蔷薇”,希望可以用他的零花钱帮助“绿色蔷薇”更好地发展。我很幸运可以看着一个孩子长大,也很开心“绿色蔷薇”互助友爱的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来这里的人。

新黄河记者:谭登方

编辑:刘玉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